株洲市:党建引领,激活扶贫一池春水

湖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办网站 www.hnsfpb.gov.cn 时间:2018年07月18 【字体:

  “湖南黄桃在炎陵,炎陵黄桃在平乐。”“坳头海拔更高,海拔高口感更佳。”炎陵黄桃迎来丰收,好果子在广州签下大单,消息传到株洲市驻村帮扶工作微信交流群里,扶贫队员纷纷晒图比拼,展示村里的扶贫成果。

  黄桃产业,倾注了扶贫人的心血。整合资金项目,依托能人带动,发展“一村一品”……去年以来,株洲市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62家,带动2.35万户8.17万贫困人口增收,人均增收1887元。

  抓住党建引领的牛鼻子。株洲市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,筑牢战斗堡垒,选派精兵强将,做大优势产业,让政策活起来,干部动起来,百姓忙起来,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、同向共进。

  筑牢战斗堡垒,点燃攻坚火焰

  暑假期间,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的高桥农家书屋,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。这里有7000余册各类书籍,大人小孩都乐意“啃啃”。

  书屋的创办者,是被攸县乡民誉为“当代乡贤”的夏昭炎。从湖南科技大学退休回老家攸县石羊塘镇高桥屋场,他看到农村精神文化的缺失,决心用文化重塑农村的精气神。于是,他开始创办农家书屋,自掏腰包购买书籍,并以农家书屋为依托,办起了老年学校和少儿假期学校,为村民“授业解惑”。

  文化浸润人心,村民打牌赌博的少了,扯皮打架的少了,脱贫致富的劲头足了,好的风气在传递。而这,也与石羊塘镇创新“党建+乡贤+扶贫”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无关系。

  该镇注重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投入50多万元完善了乡贤文化活动中心,丰富贫困群众的“精神食粮”。农家书屋、乡贤文化大讲堂等,实现了党建与乡贤、乡贤与扶贫的完美结合。

  狠抓整地建设,筑牢战斗堡垒。近年来,株洲市加大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力度、全面推进强乡兴村建设,分类施治、台账管理、转化消号,基层战斗堡垒初见雏形。

  去年3月,各级驻村帮扶干部采取“点对点”上门、“一对一”交流、“面对面”算账等方式,开展基础数据全面核实和基础台账规范整理工作,完善贫困户“一户一档”“一户一袋”资料,共清理不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2.74万人,重新纳入贫困人口3.17万人,厘清了帮扶台账。

  株洲市还通过“口袋书”、扶贫“APP”等,厘清帮扶账,让数据活起来,分类施策、对症施治。

  炎陵县霞阳镇石玉村村民杨立付,因为一次花炮爆炸事故酿成手指重度伤残,村里帮助他争取到农村低保,享受到易地搬迁建房补助900元/平方米,帮扶队还介绍他的妻子到村里木工厂上班,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工资。

  这些记录,在“炎陵精准扶贫”手机APP里一目了然。为提升基础资料管理工作,去年2月份,炎陵县构建起扶贫信息移动数据库,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信息、帮扶措施、扶贫成效、帮扶政策等,全部录入后台,实行动态更新管理。

  截至目前,全市贫困发生率由5.95%下降到1.30%,16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炎陵、茶陵两个国贫县已顺利通过省验收,并在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专项评估中获得好评。

  选派精兵强将,鏖战脱贫一线

  茶陵县腰潞镇左江村,在精准扶贫到来前,村民人均年收入1800元,382户村民中有60多户是贫困户。当时,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,办事方法老套,党员、组长守着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喜欢拨拉“小算盘”,不团结,被县里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重点整顿对象。

  工作队进村后,以开展“软弱涣散”党组织整顿和支村“两委”换届为契机,选优配强支村“两委”班子。同时,帮扶队长袁桂雄带着扶贫队员挨家挨户走访排查,清除四类对象和不合格的贫困户。

  动态调整,民主决策,不漏一户,不落一人,村民的心结也渐渐解开了。大伙看着村委会的公示栏,纷纷竖起了大拇指。

  袁桂雄还根据村里山多地少、水质优良的特点,引进杭州白菊种植产业,请来专家进行现场培训指导,并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由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,贫困村民到合作社务工领取报酬,年底合作社用盈利给贫困户分红,让贫困户“口袋”鼓了起来。

  集结最优力量,选派精兵强将。近年来,株洲市推行“四包”责任制,实行市五套班子分别包五县(市)、市直183个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驻村帮扶包52个贫困村、城市五区包重点县34个贫困村、22099干部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,奏响精准扶贫“大合唱”。

  从炎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县广播电视台台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,黄春平本可“减负”,可“老黄牛”闲不住“,他接班”原来的帮扶队长,到炎陵县船形乡水垅村继续“发热”。硬化原来路陡弯多、破损严重的村道,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,水垅村面貌焕然一新,村民收入稳步增加。

  群雁高飞头雁领。株洲市从全市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中公开选拔了48名干部,到48个软弱涣散村、贫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,这些选派到村的干部,除享有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外,还享受村干部相关待遇。同时,在不违反相关政策法规条件下,到村任职的干部可在所任职村,从事种植、养殖、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。

  一批致富带头人、民营企业家等,也加入了帮扶队伍。霞阳镇草坪村在党员廖定胜的带领下,重点发展白鹅养殖及鹅食品深加工;茶陵县严塘镇万樟园林现代农业公司负责人刘祖治,以1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基地为平台,吸纳周边180多个农户拿出土地,自己种植苗木花卉,该公司与农户签订包购包销协议,让老百姓入股“绿色银行”。

  做大优势产业,增强造血功能

  “今年果子好,肯定是丰收。”在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,村支部书记邓运成指着满山的黄桃树说。

  平乐村曾是典型的边穷落后山村,山多地少,基础设施滞后,村里无支柱产业,村里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、285人。

  好的生态成为发展高山水果的资本。从2011年开始,邓运成在村里流转土地150亩,成立合作社,邀请县农业局农技专家上门指导,打造黄桃示范园。

  这之后,村里趁热打铁成立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,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运作模式,实行统一种植管理、统一销售,同时使用二维码,给炎陵黄桃贴上身份证,打造黄桃的“平乐品牌”。

  目前,炎陵县黄桃种植面积达5.1万亩,其中挂果面积2.2万亩,预计今年产量1.2万吨,真正成为百姓的致富金果。

  攸县豆腐闻名遐迩,当地虽办有不少豆腐加工企业,但大部分大豆却靠外地“进口”。2016年,攸县石羊塘镇贺家坪村村支书谢文革,决定利用荒山荒地、田埂,放手种植大豆。现在全村已有80%以上的农户种植大豆,年播种面积达500亩,该村因此年增收入50多万元,户均增收1600多元。

  驻村帮扶茶陵县思聪街道左垅村的陈雪英、袁凤、陈路平3人,组成了我市唯一的一支女子工作队。她们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和市场调查分析,确定了规模种植食用菌的产业发展路子。现已种植菇包15万个,帮助村里申报“绿色食品”认证和市标准化生产基地。

  破除“等靠要”,产业能“造血”。株洲市按照“四跟四走”产业扶贫路子,开展“百企帮百村扶万户”活动,全市已有156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带动2.35万户8.17万人参与产业扶贫,人均增收1887元,166个贫困村农业产业初步形成“"一村一品”。

  “把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紧密结合,激活了基层党建‘微细胞’,开启了脱贫致富的‘新引擎’。”株洲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,一个个党员干部,犹如一面面鲜艳的党旗,指引并带领广大贫困群众阔步走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。(文/王军 陈志)